第七百三十八章 狂窜的鼻血-《顽贼》
第(3/3)页
任由他们风传谣言,最终反倒会形成大势,反过来影响贵族们对时局的判断。
只操心自家那帮不省心的亲戚,对崇德皇帝来说就已经够头疼的了。
俘虏口供证明,他在刘承宗与关宁军的关系上,推测是对的。
锦州军驻辽西而不进,居然是受了刘承宗的威胁。
这事让黄台吉觉得挺好笑。
刚从代善交战的情报得知,刘承宗居然在武装蒙古,让他觉得这个汉人有雄主胸怀,转头又听说他威胁祖大寿……不禁令他内心对刘承宗的评价忽高忽低。
武装蒙古是步妙棋,蒙古诸部自万历年以来百战百败,一是诸部各为其主一盘散沙,二是虽有精湛牧卒却缺少武装,没有死战底气。
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大明,即使有过款蒙策略,但那也不过是给白银粮食,让蒙古骑兵吊着命给大明拼死效劳,但这种掺着毒的策略,不要说林丹汗,就连小部首领都很难为之效忠。
给再多银子也没用。
在根子上,游牧的生产方式,就很难打造出坚甲利兵的常备军队。
十五名骑兵有一副铁甲,在草原上就算装备精良了。
而据代善的情报,这支漠北骑兵,十个人能有四五副铁盔甲,不少还是明军制式。
毫无疑问,在崇德皇帝不知道的时候,漠北三汗已经跟刘承宗穿上了一条裤子。
这不禁令黄台吉佩服他的胸襟,也羡慕他的人口……他不怕蒙古翻天,这才敢武装蒙古。
哪怕在后金时期,他们虽然给左右翼蒙古二营提供了一些武装,但也不敢完全像这样不留余力地武装蒙古兵。
但这其实是误会,刘承宗武装的是漠南骑兵,主要的武装方式是直接把杨麒那支部队派到漠南,甲械上的武装也很少。
给漠南骑兵提供甲械的,恰恰是臣服后金的哈喇慎部。
而元帅府和漠北三部的合作,只能说刚刚开始,这是漠北三汗的军队作为元帅军偏师,投入战场的第一战。
至于那十骑就有五副铁甲的夸张披甲率,完全是误会,其中三副都是元帅军的北元营。
还有一副来自元帅军的塘骑兵,当然是明军制式了,因为人家就是明军。
北元营现存整个蒙古的精华所在,一半的兵姓孛儿只斤,另一边则是宰桑、达尔汉这种汗庭事务官和带兵官,当然有铁甲了。
反倒是他觉得刘承宗恐吓祖大寿,颇为不智的决策,才是刘承宗的本意。
那祖大寿在黄台吉心里是白月光,如关羽之于曹操。
像砍一刀一样,黄台吉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,再努力一点就能策反祖大寿和整个锦州军,都给钓成舔狗了。
夸张到什么程度?
降金剃发,这是努尔哈赤克沈阳、辽阳以来,后金用于分辨敌我、断降人后路的一贯国策。
祖大寿被俘虏的、投降的亲戚,就因为姓祖,不用剃头,到现在盛京的祖家人依然不用剃头。
但祖大寿又不是刘承宗的白月光,一没好感二没来往,他根本就不愿意多说一句,说点好话能给人劝降了拖家带口跟他回陕西还是咋的?
实际上祖大寿老实人,确实吃这套啊。
黄台吉对他好,让他觉得黄台吉是英明雄主,就算逃跑,被俘的家人也不会被杀,可以跑回去继续为大明效忠。
刘承宗不一样,统帅西贼北虏一群豺狼饿虎,人还没到,秃鹫就已经在锦州城上房揭瓦蹂躏乌鸦,军队所过之处没一个时辰就冲天黑烟遍地起。
这种比天花还可怕的恶棍,要么就直接给他弄死,不能弄死就别惹他。
所以祖大寿非常听话,说不让他过辽河,两万锦州军就真蹲在辽河西岸数小鱼。
不过对黄台吉来说,战场上倒也不算全是坏事,至少随着八旗主力回援盛京,漠北三汗的军队已被争相驱逐。
他们不像漠南蒙古在科尔沁那么大胆,四处乱跑,只顾埋头向西撤退,说明追着他们就能找到刘承宗的主力。
一场会战,无可避免。
黄台吉御马也不骑了,再骑就得把大小二白两匹宝马累死。
他备了七匹战马,甚至让人带了轿子,集结八旗正丁余丁与旗奴、武装鱼皮鞑子和索伦兵,调集科尔沁左右翼内迁骑兵,以及耿仲明所辖乌真超哈枪炮,挥师西进。
征刘承宗,复辽阳!